乳糖不耐受加重可能与遗传易感性、饮食不当、肠道感染、年龄增长、药物副作用等有关,具体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分析。患者应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可能引起不适的食物。
1.遗传易感性
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小肠黏膜细胞上的乳糖酶活性降低或者缺乏,无法有效分解摄入的乳糖,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
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可通过调整日常饮食结构来缓解不适症状,如减少奶制品摄入量、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食品等。
2.饮食不当
如果患者近期食用了大量高脂肪、高纤维食物,这些食物会抑制乳糖酶的产生和活性,进而影响到乳糖的消化吸收,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建议患者平时注意合理膳食,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营养均衡搭配,不要暴饮暴食。
3.肠道感染
当存在细菌或病毒感染时,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影响乳糖的消化吸收,诱发乳糖不耐受的症状。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可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等。
4.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包括小肠上皮细胞更新速度减慢,可能导致乳糖酶活性下降,使乳糖不能被充分地分解和吸收。对于年龄因素造成的乳糖不耐受,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改善肠道环境,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5.药物副作用
部分药物可能会抑制乳糖酶的合成或活性,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从而引起乳糖不耐受。若是由药物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或调整用药方案。
建议定期进行粪便常规检查、血液生化检查以及小肠功能测试,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乳糖酶制剂,如乳酶生片、复方胃蛋白酶颗粒等,有助于减轻乳糖不耐受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