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腹胀、嗳气、恶心、食欲减退等,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以获得适当的治疗。
1.上腹部不适
非萎缩性胃炎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慢性浅表性炎症反应,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和糜烂的情况。这些病变会引发上腹部疼痛、灼热感等不适。上述症状通常出现在剑突下或肚脐上方区域。
2.腹胀
腹胀可能是由于胃酸分泌减少影响食物消化吸收,产生较多气体所致。此外,胃黏膜损伤后可能导致胃肠动力减弱,进而引起腹胀。腹胀的症状可能在整个腹部感受到,但也可能集中在上腹部。
3.嗳气
嗳气通常是由于胃炎引起的胃蠕动功能紊乱,导致胃内气体不能及时排出而形成。当胃部受到炎症刺激时,会引起胃运动不协调,从而产生嗳气的现象。嗳气多发生在进食后,但也可在任何时候发生,且可能伴有异味。
4.恶心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胃黏膜炎症,此时胃的功能下降,会影响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导致恶心的发生。胃炎还可能会导致胃排空障碍,使食物长时间停留在胃中发酵产生气体,从而引起恶心的感觉。恶心常伴随上腹部不适,有时可放射至咽喉部。
5.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可能由胃炎引起的消化不良导致,此时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无法有效分解和吸收摄入的食物,进而影响食欲。食欲减退可能表现为长期不想进食或对平常喜欢的食物失去兴趣。
针对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可以进行胃镜检查以评估胃黏膜状况。治疗措施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以及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辛辣、油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保持规律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