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DIC的治疗可采取抗凝治疗、血小板输注、补充凝血因子、去纤治疗、补液治疗等措施。
1.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旨在预防血栓形成,通常使用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等抗凝剂。在感染性DIC中,由于存在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和促凝物质释放,血液容易凝固形成微血管血栓。因此,在感染性DIC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并根据情况调整抗凝治疗方案。
2.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可以增加患者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用于治疗出血倾向。DIC导致的出血倾向主要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通过输注血小板可改善这种情况。
3.补充凝血因子
补充凝血因子是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静脉注射新鲜冷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来提高血液中缺乏的凝血因子水平。对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DIC,补充相应凝血因子有助于纠正凝血功能紊乱。
4.去纤治疗
去纤治疗旨在溶解已经形成的微血栓,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瑞替普酶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感染性DIC常伴随大量纤维蛋白沉积,引起器官功能损害。去纤治疗可用于清除这些纤维蛋白沉积,减轻器官负担。
5.补液治疗
补液治疗是为了维持血液循环稳定,防止进一步的凝血功能障碍。DIC时,为防止液体丢失导致的血液浓缩和凝血功能恶化,应给予足量的液体复苏支持。
DIC是一种复杂的全身凝血功能障碍疾病,治疗需综合考虑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在DIC管理中,关键是早期识别并快速启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以优化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