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总院: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
本院拥有 416个科室, 1268位医生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研修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目前,医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岛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大学城医院、琶洲医院(广州和睦家医院)六间医院及广州下塘、天河、罗冲围三个门诊部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研修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落户我院。医院还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2017年医院年门诊服务患者量达到712.6万人次,年收治病人12.6万人次。医院床位超过3000张,拥有超过15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每天调剂处方3万余张,每天中药饮片使用量超过12吨,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 医院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使医院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医院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经验获肯定,被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中医系统推广。医院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做法和经验获得全国推广。 医院致力于人才培养,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中医药人才汇聚的洼地和名医辈出的摇篮。医院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实施育人工程,致力于培养名家大师,在全国率先实施“师带徒”,首创跨地区拜师以及“脱产跟师”“集体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等师承模式,在院内成立名医工作室、岭南中医流派工作室等,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梯队。目前,共有128位全国名医在院带徒,其中国医大师29人,一大批备受患者追捧及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不断涌现。医院拥有邓铁涛、禤国维2位国医大师,刘茂才、林毅2位全国名中医,以及37位广东省名中医,11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形成了“病人至上 员工为本 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的发展理念。成为全国中医系统拥有最多重点专科/学科的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以及3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始终将“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主旋律。成立了名医工作室、传统疗法中心,努力挖掘整理古文献中的精华,努力挖掘整理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独到技术,努力挖掘整理本医院优秀中医药人才的经验,努力挖掘整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不断挖掘整理民间安全有效的单方、验方。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医院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中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中心。医院探索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疑难病的疗效,组建了全国首家“中医经典病房”,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探索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治未病中心”“中医慢病管理中心”,逐步形成了未病、欲病、慢病三个层次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岭南陈氏针法”系省级非遗项目,疗效肯定获百姓点赞。 检验中心是全国第一批通过ISO/IEC17025校准实验室和ISO15195参考实验室认可的单位,是全国首家通过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的医院检验科,检验结果得到国际互认。 医院专科影响力辐射全省乃至省外。与160多家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辐射四川、重庆、湖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等17个省市。牵头组建16个专科医疗联盟,与广州市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模式。 全国首建智慧药房。在线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检查结果、中药代煎及配送,通过互联网+,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 科研创新与对外国际合作硕果累累。医院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香港、澳门、台湾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拥有六个国家级基地(研究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临床流行病学应用研究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GCP)。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的第一家海外国际合作基地——“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中国-瑞典中医药中心,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五年来,主持140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省部级课题500多项。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办中医学、临床医学两个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8个;在校生3112人,其中本科1596人、硕生762人、博士203人。医院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追求尽善尽美,在信誉上追求诚信可靠,涌现出了如抗非烈士叶欣等先进人物,在广大老百姓心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点赞!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等各方领导高度评价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成效,多次赞誉广东省中医院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广东省中医院人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而努力奋斗!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106号
本院拥有 147个科室, 1412位医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创建于1946年,其前身为广州中央医院。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广东省人民医院已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19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获评最高等级A++,位列全国第10;2020年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总分891.8分,全国排名第15名,位列A+级别。获评2020年度医疗机构最佳雇主最受大学生欢迎医院。 名家手创 初心如磐 广东省人民医院首任院长李廷安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先驱。第二任院长钟世藩博士,也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儿科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他拒绝国民党令其携带巨额资金连夜撤到台湾的命令,1950年将医院完整移交给新中国。 医院创建之初,大批名家聚集,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一代代省医人矢志不渝护卫人民健康,坚持不懈攻克疑难重症,屡次创造国内省内第一。1964年,成功应用国产Ⅱ型人工心肺机进行低温低流量分量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为中南首例。1972年实施全国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1975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198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人。1987年完成广东省内首例连体婴分离手术。1997年完成全国第二例、广东省首例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2000年实施全国首创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内窥镜下脑垂体腺瘤切除术。2006年多专科联合施行省内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2015年成功施行国内首例胎儿心脏病外科手术。同年完成国内首例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支持下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病变介入治疗手术。2019年开展全国首场AI+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同年完成世界首例经股动脉TAVR+TEVAR一站式手术、全国首例孕妇微创心脏手术。2021年成功实施华南最小龄双肺移植。 精医卓越 呵护健康 医疗服务立足华南,辐射全国,主要医疗指标居全国前列。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广东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32个,擅长疑难危重疾病多学科综合性诊断治疗。近5年来,开展医疗新技术326项,完成包括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在内的9项国家和62项省级限制临床应用技术备案,四级手术占比35.78%。 2018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卫健委的指导下,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选首批“高水平建设医院”。医院以“强心、健肺、壮肾、敬老、安宁”学科建设为重点,优势学科带动平台、支撑性学科蓬勃发展。2019年心血管病专科入选省部共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心血管外科连续10年复旦榜全国排名第3,心血管病专科连续7年排名第4;2020年余学清教授当选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2022年当选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候任主席,创建全球首个智慧腹膜透析中心;肺癌创新性治疗模式改写国际、国内指南,持续领跑国际水平,2021年吴一龙教授入榜“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临床医学学科”前10名。2019年新增肺脏和肝脏器官移植执业资格,成为同时拥有心、肺、肝、肾4种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院之一。心脏移植手术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3,跻身成为全球前10的心脏移植中心,2020年获批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心脏移植医师培训基地”。 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干部保健基地,长期致力于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较大的集医疗、保健和科研为一体的老年医学中心。 2018年作为全国首家政府主导创建的5G应用示范医院。依托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拥有智慧病房示范区、智慧医院展示大厅、3D数字院史馆、智慧急救、智能导航导诊等智慧医院应用。2020年度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获评“五级乙等”。 科技创新 强国强医 坚持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前列、部分领域世界领先”为目标,搭建高精尖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现有基础研究中心1.2万平方米、临床研究中心3000平方米、大数据中心2200平方米,投入科研设备1亿多元,启用生物标本库新平台,整体接收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澳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入选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2008年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恢复成立。近年大力推进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建设,多个院士联合实验室入驻,建设广东省大卫生健康科学中心,推动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医学创新转化。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医药转化服务中心,启动院、校、企、研合作新机制,打通临床转化“最后一公里”。 对外交流与合作活跃。先后与美国克利夫兰诊所、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以及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医疗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全职引进欧洲急诊医学会前任主席、法国雷恩大学阿卜杜勒·贝卢(Abdelouahab Bellou)教授为急诊医学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国际一流的急诊医学中心。 汇育英才 集聚伟力 通过“拔高顶部、壮实腰部、夯实底部”的人才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实施“五个五”、“五个三”、双青人才计划、后备人才培育等杰出人才奖励计划,激发人才活力与潜能。近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119人(全职97人),其中国家级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5人。学术队伍中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10人、硕士生导师170人,近5年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280人。 作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有18个学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21个专业可招收硕士研究生。共设立22个教研室、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7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7个、国家级住培骨干师资培训基地4个、省级住培骨干师资培训基地7个、广东省住培专业重点基地4个。2019年成为广东省名师带教工作站,进修医生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承担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院校理论教学和实习带教任务。 履行责任 永葆本色 不忘“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扶贫攻坚、对口帮扶、支边援外、应急抢险、抗震救灾和抗击疫情等方面体现责任与担当。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始终冲锋在前。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支援武汉、荆州、北京、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和香港、海南等地抗击新冠病毒,危难时刻不改医者本色。 对口支援工作辐射新疆、西藏、青海、云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多个省份,作为组团式援藏牵头医院,勇挑重担,众志成城助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以驻点帮扶为主、远程医疗为辅,帮助基层医院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受援地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优化医疗布局,创新管理运行模式,托管赣州市立医院,成立江西省首个“城市医疗集团”,与江西省政府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河源市人民医院签署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帮扶合作框架协议。 自1951年医院组建医疗队支援抗美援朝,国际支援的脚步从未停歇。足迹遍布南太平洋岛国、非洲赤道几内亚和加纳等多个国家,为国家外交大局无私奉献,展现省医担当、大国担当。 党建引领 文化铸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政治性、坚持人民性、坚持创新性,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构筑党建“12345”工作体系,即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一个中心”,贯彻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二条主线”,推进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服务“三高工程”,培育有政治高度、有创新锐度、有人文厚度、有为民温度“四有员工”,聚焦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执行力、文化凝聚力、廉洁自律力“五力建设”。 开展“党建课题”创新研究,推进“双带头人”、头雁工程,建设“先锋支部”,通过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完善全覆盖、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开展“百个网格化党小组办百件惠民实事”、“仁心践初心”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等活动切实服务群众。连续三年编纂《社会责任白皮书》,结出《生命河流摆渡人》、“人文省医,志愿同行”志愿品牌、“百问不如医见”科普品牌等文化硕果,彰显“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涌现出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先进典型,省医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铸炼了特色鲜明、历久弥新的省医文化,凝聚全院员工力量。 奋进新征 再建新功 征程万里风正劲,砥砺奋进向未来!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排头兵,医院正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国家战略目标,以“学科、平台、人才”三大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引领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聚焦科研创新转化,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汇聚的地缘和人才技术优势,促进“产、学、研、医”全方位融合发展,为建成国家医学中心而努力奋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安排,按照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工作要求,与时俱进深化“1+1+9”工作部署,以国际视野、战略高度、前瞻性规划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为争创全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本院:市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07号;南院:市广州市海珠区东晓南路盈丰街33号
本院拥有 389个科室, 1183位医生
一、历史悠久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属(管)医院,创建于1835年,是我国第一家西医医院,至今已有183年历史。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医院屡创祖国西医史上无数个第一,如:第一例眼疾手术、卵巢切除术、膀胱取石术、乙醚麻醉术、病理解剖术,第一张X光片,第一本中国医学杂志,第一间西医学堂,第一位中国医学留学生,第一位“南丁格尔”等。解放后,一批全国著名的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如林树模、陈耀真、谢志光、钟世藩、秦光煜、陈心陶、周寿恺、毛文书、陈国桢等投身这里,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使其成为祖国西医学的人才摇篮,是中山大学医科的发源地,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蓬勃发展百年传承,医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目前,医院共有三个院区,一个门诊部,包括:院本部、南院区、增城院区及南校区门诊部。医院现有职工逾5600人,其中:长江学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优青”3人;中组部“长期千人”2人,“青年千人”3人。正高级职称319人,副高级职称 223人。在职博士生导师135人,硕士生导师301人;现有国家级学会/协会主委6名,副主委21名,省级学会/协会主任委员、会长29人。(一)医疗工作稳步发展近年来,医院各项医疗业务量持续增长,医疗工作效率稳步提升。医院实际开放床位逾3200张,年门诊总诊疗量逾450万人次,住院手术例数逾8.4万,年出院病人逾13.1万人次。我院肿瘤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妇科、地方病科(儿科血液专科)、口腔颌面外科、急诊科共9个专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肾内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胸外科、妇科、产科、儿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康复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等23个专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同时医院还入选了国家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承担单位,充分彰显了我院临床多个专科的强大实力。医院汇合全院各科室肿瘤综合诊治特色,成立了精准肿瘤治疗中心;同时以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为抓手,成立了会诊中心(含MDT会诊中心、疑难病会诊中心、远程会诊中心)。(二)科研及学科建设不断突破医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抓手,近年来学科实力显著攀升,是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拥有“长非编码RNA与重大疾病”国家级示范型国际合作基地,并被纳入国家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分级协同诊疗创新体系建设,同时拥有广东省恶性肿瘤表观遗传与基因调控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厅局级平台14个。医院瞄准临床科学问题,围绕疾病发生发展机制及防诊治技术规范突破,开展基础、应用基础、转化医学的全链条研究,在肿瘤微环境、RNA医学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跑地位,在干细胞、免疫细胞方面的临床研究位居国内前列。医院承担各级研究任务的能力突出,年度科研经费近1.5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立项数保持在全国医院前20名,已获批的标志性项目有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创新研究群体、国家自然重大项目等。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如《Cell》、《J Clin Immunol》、《Nat Commun》、《Adv Funct Mater》、《Cell Res》、《Cancer Res》、《 Hepatology》,年SCI收录文章300余篇,成果曾入选“200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突破”、入选国家教育部“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一批科技成果奖。(三)教学工作扎实推进我院创立的博济医学堂为我国最早的西医学校,为医院的教学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百年传承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我院树立并发展了“名人情怀、名师传授、名家督导”的“岭南教学特色”,坚持将深厚的医院历史文化沉淀、孙中山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前辈高尚的医德医风传承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教育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不仅掌握先进的医疗知识技术,更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牢牢坚持周寿恺教授所创立的“三基三严”临床医学教学理念;不断弘扬“名师带教”品牌,以老前辈们的风范来影响学生。医院每年承担着1000余名全日制本科生、65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和500余名进修生的管理及培养任务,是全国首批较大规模(100人/年)开办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教育的五所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011年一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同时,医院还是卫生部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广东省仅有的6家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之一、在中山大学医科系统最早开展师资队伍规范化教学培训。我院每年均获得多项各级各类教学竞赛奖项,近年我院多次选派教师任中山大学代表队教官,连续多年带队获得全国临床技能大赛特等奖。三、屡获殊荣近年来,医院各项工作获得社会肯定,先后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广州市最受欢迎三甲医院”等称号。同时,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冰雪灾害和广州亚运等突发事件和政府指令性医疗保障工作任务中均有出色表现,分别被广东省、广州市授予“抗击非典模范集体”称号,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称号。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58号
本院拥有 294个科室, 1107位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始建于1910年,坐落在南海之滨、珠江之畔的南国花城——广州。秉承“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精神,中山一院现已发展为一家位于国内一流前列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百年老院,立院为公。中山一院由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发展而来,自创立之初就带有深深的公益烙印。百十年来,数更其名,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精神却赓续不绝。 医院现由院本部、东院和南沙医院组成,托管惠亚医院,入选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联合牵头建设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蝉联2018、2019年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六、华南第一,最新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为A++。 医院专业学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拥有肾内科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重症医学科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中山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和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0.5‰做出重要贡献。当前,医院正朝着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医学中心”努力奋斗。 仁心仁术,医病医身。作为华南地区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医院始终引领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自1965年实施国内首例断趾再植手术以来,医院在医疗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开展包括国内首例肾移植手术;世界第八例、中国第一例连体婴分离手术;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全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首例多器官移植手术。2017年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引领全球器官移植进入“热移植时代”,并代表中国首次荣获2020年国际质量创新大赛特等奖,近5年医院共开展新技术370项。自主研发国内首台体外反搏装置(1973年)和全球第二、中国首个去细胞神经移植材料“神桥”,打破国外技术与市场垄断,实现“中国智造”。牵头制定中国第一个重症医学指南、第一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在全球率先开展脓毒症免疫研究与治疗,严重感染的病死率从35%降低到26%。医院疑难重症诊治能力不断提升,四级手术占比39.4%。 医院紧紧围绕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医疗技术创新硕果累累。 医院现有国家人体器官移植和医疗大数据中心等24个省部级以上平台,拥有湾区唯一、国内医疗机构首个无菌动物平台;拥有达芬奇机器人、高端双源CT、3.0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MRI)、医用直线加速器(LA)、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PET-CT)等大批世界先进型号高端医疗设备;拥有世界一流的重症监护病房、体外反博治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世界前三、亚太区第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无创通气治疗与培训中心等社会医疗组织在此设立;牵头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与课题、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30项;主办《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中华血管外科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现代临床护理》《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和《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等9个国内知名医学期刊,引领医学科学研究。 涵英哺华,毓仁作圣。医院聚集了一批既有好技术又有好思想的好医生,医者,师也,名医名家育医造才,声教讫于四海,铸就了中山医金字招牌。 1960年代,八大国家一级教授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在此行医执教。其中,著名寄生虫学家陈心陶消灭了血吸虫病,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三次接见。八大一级教授之后,医院拥有一大批医学领军人才,包括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3人次,中华医学会现任主委4人,副主委4人,广东省医学会现任主委14人,副主委57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7人;拥有博士生导师293人、硕士生导师567人,拥有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临床教师团队(全国3个入选的临床医学教师团队之一);拥有首位荣获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ship奖项的中国专家。 医院现有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28个,为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8个、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个、国家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6个、省部级临床诊疗技术培训基地17个、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及香港外科学院培训基地1个。截至目前,医院已为国家培养博士2348名,硕士3921名,培养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23600余名。 医之大者,为国为民。医院心系援藏、援疆、帮扶基层,在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国家队”作用,并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无私奉献。 在国家卫健委支持下,医院牵头建立覆盖全国250余家医疗机构的全国重症医学专科联盟;建立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2511家县级医院的腹透专科联盟,被《柳叶刀》杂志誉为腹透“广州模式”。医院帮扶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边坝县人民医院以及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疗水平大幅跃升,向广东封开、惠东,江西南康、于都等地进行长期“造血式”帮扶,帮助当地实现了“大病不出县”,开创了高水平医院建设跨区域联动紧密型帮扶的“揭阳模式”,加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医院医疗队的足迹还遍及非洲加纳、大洋洲斐济、中美洲多米尼克,为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贡献。 新冠疫情中,医院先后派出196人次支援武汉、北京、新疆(喀什、乌鲁木齐)、黑龙江(绥芬河、绥化)、香港、云南等疫情防控最前线和赴塞尔维亚指导疫情防控,就像在抗美援朝、非典、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行动、重大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中一样,中山一院人一如既往地展现了“无敌中山医”的担当,交出了一份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医院与50多个国家的顶尖高校、医疗机构持续深化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与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和妇女医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乔士林糖尿病中心,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这是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国大陆公立医院建立的落地到专科水平的大规模学术合作。 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维斯分校、CITRIS研究中心合作创建世界上首家由学术机构主导的国际机器人手术培训中心,为国内及亚太地区培养引领未来外科方向的机器人手术专业医学人才。 与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就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临床研究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与伯明翰大学共建国际临床研究中心;与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英国牛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一流院校学科“结对子”,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研究团队。 丹心向党,文化凝心。医院加强党建引领和文化铸魂,凝聚全院员工力量,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医院实施“支部建在专科上”和党建业务“双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支部书记队伍,支部书记100%高级职称;加强在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一批全国主委、国家杰青等入党;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打造“蓝帽子”“彩虹桥”等党建品牌,在援藏援疆、便民服务等公益活动中践行初心使命。 医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国家卫健委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为契机,实施推广“管理MDT”模式,管理愈发现代化、精细化、科学化,试点经验获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简报71期报道推广。近年来,医院文化形成以“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为精神内核的文化体系。 柯麟是中山医史上的一代医学巨擘,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位传奇党员。医院近年着重推进柯麟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柯麟精神,将手术科大楼命名为“柯麟楼”,设立“柯麟年度人物”奖,推出柯麟新苗、新星、新锐系列人才项目,柯麟已成为中山医人的楷模和精神坐标,近年来涌现出如南丁格尔奖获得者、 “全国十大最美医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全国医德楷模”、“中国好医生”、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一大批柯麟式好医生好护士。 使命在肩、初心不改。中山一院将在建设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续写荣光,再创辉煌!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大院
本院拥有 204个科室, 1055位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是群众就医场所,又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阵地”为目标,形成了我院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大核心体系。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以“精诚”文化引领,不断深化“以民为本、厚德重生、精勤不倦、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将“精于术、诚于品”作为每位员工的职业追求,聚力打造“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努力建设百姓满意医院。医院每年在媒体上刊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等宣传报道达500多篇次,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社驻广东记者站的挂靠单位。 我们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风范,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岭南中医药特色的大型现代化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路1838号
本院拥有 225个科室, 1130位医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创建于1941年,2004年8月随大学由军队移交广东省。南方医院综合排名在国内权威排行榜中稳定在15名左右,有15个专科进入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复旦版)前十或得到提名,是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单位和国家区域中医(风湿病科)诊疗中心。 医院现下辖院本部、增城分院、知识城院区、白云分院、江高院区、太和分院等。院本部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东麓麒麟岗上,拥有广东省花园式院区,曾被评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现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展开床位3601张,医疗设备总值近14亿元;2018年门急诊量325.46万人次,年出院人数11.9万人次。增城分院地处广州市东部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正式开业,规划床位1500张,致力于打造为“流程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优质化“的智慧型三级甲等医院;江高院区地处广州西北部,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新西兰传教士开设的普惠医院,院区建筑中西合璧,环境优美,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展开床位360张,开设有老年病科、介入科、精神心理科、健康管理科等。 医院设置诊疗科目111个,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内科学(消化系病)为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骨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4个,国家中医重点学科4个;设有器官衰竭防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慢性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南方消化病研究所、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达31个,临床医学获评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口腔临床医学获评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器官衰竭防治研究”项目被评为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和“古中医疑难杂症治疗中心”。涉外医疗中心惠侨楼创办于1979年,先后共收治了91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余名海内外各界人士,199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惠侨科”荣誉称号,并获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嘉勉。 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27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03人,博士生导师118人,硕士生导师131人。有115人担任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职务,有28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医院在消化病诊治、肾病的综合治疗、血液病治疗、心血管病诊治、肿瘤综合和生物治疗、肾、肝及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神经病学与颅脑外科、显微创伤外科、骨科技术、介入诊疗技术、大面积烧伤救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整形美容、围产医学与辅助生殖、影像诊断、药学等方面形成明显的技术特色与优势。医院的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可与广东、云南、海南等省的2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学会诊。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人民中路318号
本院拥有 129个科室, 378位医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市妇儿医疗中心”)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由原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所整合而成,为市副局级事业单位。目前开放床位数1500余张。2017年全年门急诊量470万人次,出院病人136071人次,分娩量33817人,在复旦最佳医院综合排名中连续6年进入百强。市妇儿医疗中心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南方医科大学教学实践基地、暨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了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目前拥有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3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7个,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2个;拥有国际标准的百万级生物样本库,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生队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之一的妇幼队列研究平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11个独立实验室,从全球引进PI13名,在站博士后70余名;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5项;发表SCI文章175篇,影响因子数约627.23分,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位列儿童专科第9名。市妇儿医疗中心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评级6级和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评审,并于2016年通过国际HIMSS EMRAM住院及门诊双7级评审,是国内首家推行移动挂号、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和“先诊疗后付费”的智慧型医院,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报道,被评为2015-2017年全国优质服务发挥信息优势示范医院。医院借助大数据实时分析挖掘技术,实现了疾病风险的智能预测和疾病种类的智能诊断,成果于2018年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标志着该科研成果在医学大数据及医学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市妇儿医疗中心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堪萨斯儿童慈善医院等国际一流儿童医院地接了姐妹医院,在诊疗技术交流、特殊病例诊治、儿科人才培养、儿童健康研究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600号北
本院拥有 152个科室, 829位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原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始建于1971年,是国家卫计委直管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爱婴医院、广东省文明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抗震救灾优秀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医院技术力量雄厚,人才济济,拥有在职员工408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641人,高级职称人员516人。医院目前拥有天河院区、萝岗院区(岭南医院)、粤东院区、肇庆院区(筹建中)四个院区。天河院区与萝岗院区位于广州。天河院区开放床位1800余张,日均门急诊量超过12000人次;萝岗院区规划床位数1500张,目前一期开放床位600余张,日均门急诊量超过3100人次;位于梅州的粤东院区规划床位数1500张,现开放床位700余张;位于肇庆的肇庆院区预计于2018年投入运营,规划床位数1500张。 医院学科门类齐全,专科特色明显。医院拥有普通外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耳鼻咽喉科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中医肝病科、感染病科、风湿免疫科、临床护理等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及血液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神经内科、急诊科、检验科、耳鼻喉科、产科、麻醉科、康复科、病理科、口腔科、皮肤科、肾内科、儿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感染性疾病科、临床护理、呼吸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中医肝病科、风湿免疫科、内分泌科等25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肝脏病学科是医院的龙头学科,目前已形成包含肝脏内科、肝脏外科、重症监护、麻醉科、肝脏影像与介入治疗、肝病实验室等多学科综合诊疗和临床科研的强势学科群,在重型肝炎救治、肝癌早期诊断、肝癌微创治疗、成人活体肝移植、儿童劈离式肝移植、器官移植麻醉、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评估等急难重症中的诊治水平全国领先。涵盖儿童行为发育科、心理科、脊柱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的脑病学科是医院快速崛起的特色学科群,儿童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脊柱外科微创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吞咽及认知功能康复等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享有盛誉,其中儿童自闭症已成为国内翘楚。内分泌科、风湿科、泌尿外科、超声科等优势学科积极探索医疗新技术,在糖尿病防治、强直性脊柱炎精准诊疗、前列腺癌微创治疗、肿瘤消融治疗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医院注重发展医学前沿技术,生物治疗中心成为国内第一批获批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基地,在多项干细胞临床治疗中均取得重要突破。 作为中山大学医学部的主要临床教学基地,医院拥有临床医学硕士点37个,博士点27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25个二级学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6个三级学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硕士生导师273人(不含兼职导师),博士生导师110人(不含兼职导师),承担了多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以及全国各地进修生的培养任务。《传染病学》是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广东省精品课程、广东省教学团队;《性与生殖健康》是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内科学》、《远离传染病》是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外科学》是省级精品视频共享课;《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康复医学》、《诊断学》、《妇产科学》、《性医学》、《外科学》、《内科学》是中山大学精品课程。 医院着力打造高水平科研基地和优质学术平台。拥有中山大学资深名医1人,中山大学名医8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11人;省部级科研基地14个,厅局级科研基地6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专业9个;主办和承办了《Liver Research》、《新医学》、《器官移植》、《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及《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等国家级杂志,均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此外,我院教授还担任《中华糖尿病杂志》的总编辑。近五年来,我院获得各级科研项目1100余项,经费总额约4.5亿元,以我院为第一作者单位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文章近800篇,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发表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上。此外,我院专家团队牵头或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也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荣誉。 医院配备有 PET-CT、3.0T MR、320排CT、DSA、乳腺X光机、四维彩色多普勒诊断仪、骨密度仪、大型生化自动分析仪,以及中央重症监护系统、杂交手术室、人工肝支持系统等一批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设施。此外,医院还实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建立了信息管理技术系统,其中包括医学影像和检验数据传输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等。 医院非常重视构建具有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医院文化体系,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全体职工,确立了院训、院徽、院歌,形成独特的医院文化并汇集成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三院全体医务人员将秉承“医德至上,博积精勤”的院训,发扬救死扶伤、求真务实、争创一流、紧密协作的精神,以“爱心、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竭诚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广大民众提供更温馨、优质、高效的健康医疗服务。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体三院人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聚合发展之力向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专科特色明显的强大的现代化医院”的建设目标奋勇前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51号
本院拥有 277个科室, 690位医生
1903年 中法韬美医院 1951年 广州市工人医院 1969年 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1974年 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981年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3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于1903年,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医院。2018年入选为广东省“登峰计划”首批单位、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2020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2021年,大坦沙院区成为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承担着省市乃至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禽流感以及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广大群众信赖,享誉海内外。2020年,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2020年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我院排名全国第28位,呼吸专科连续12年专科排名第一。 目前,医院开设三个院区,包括沿江院区、大坦沙院区、海印院区,设有44个临床科室、18个医技科室。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3人、珠江学者4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等高级别人才。 目前,医院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个[内科学(呼吸病系)];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呼研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耳鼻喉科,器官移植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肺病专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感染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学科、耳鼻喉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器官移植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 医院注重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人文技能教育,主要承办南山学院、临床医学一系的本科教学工作,设有内、外、妇、儿等23个教研室及24个住培专业基地,承担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成人教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 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医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专科门诊服务等便民措施,通过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医院还大力开展帮扶工作,现与广东省百余家基层医院签订支持和帮扶协议,多次赴西藏等地区进行巡回医疗活动,主动参与海外医疗援助工作。同时,医院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宣教活动,每年举办COPD日大型讲座义诊、肿瘤防治宣传活动、帕金森病友联谊会等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53号
本院拥有 155个科室, 375位医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是国家重点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的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坐落在广州市美丽的珠江南畔,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医院创建于1947年,历经华中军区后方医院、福州军区野战医院、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发展阶段,2004年8月,随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医院现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编设专业科室54个,教研室30个,核定床位2000张,儿科分院即将建成。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国家“十二五”首批综合实力品牌医院、国家卫计委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公立医院改革对口联系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广东省首批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工伤保险指定医疗机构、广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最高信用等级评定“AAA”级单位,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家改革创新医院、全国首批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军“白求恩杯”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标兵示范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医院在神经外科、骨科、儿科、耳鼻咽喉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形成了鲜明技术特色,优势技术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儿科、神经外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骨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医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心血管内科、骨科、妇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儿科重症、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检验医学科、儿科、胸心外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肿瘤科、眼科、临床护理、康复医学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广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个(颅脑外科、高压氧),广东省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1个。医院拥有国家级、省级培训、干预基地9个(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卫生部首批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项目基地、中残联康复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国康复医师专科培训基地、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医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及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国家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创建于1985年的医院谊侨楼特需医疗服务中心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提供对外高端医疗服务的窗口,已收治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10万余人次,深受港澳台同胞及全球侨胞、国际友人的欢迎。医院拥有一支专家名医、青年才俊优势互补、梯次搭配的人才队伍,以一流的质量、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医疗主系列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超过90%。设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拥有临床教师近1000名,研究生导师130余名,博士后合作导师13人。“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各类课题63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1项、重点项目2项。新增重点科研平台8个: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医院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服务重细节、关爱满珠江”的服务理念,以一流的质量、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信誉,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级甲等 妇幼保健院、所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广园西路13号
本院拥有 67个科室, 424位医生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创建于1944年,是隶属广东省政府的专业公共妇幼卫生机构,始终坚持社会公益性、行业引领性,历经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所集保健、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及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增挂广东省妇产医院、广东省儿童医院牌子,目前是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8所部、省属高校的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并与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医院有番禺、越秀2个院区及1个分支机构—广东省脐血库。总占地面积109亩,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500张,开放床位1120张,硬件设施完善。设置专业学科24个,技术实力雄厚,目前拥有全国产前诊断技术师资和骨干培训中心、国家级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国家级宫颈癌防控技术培训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妇产科、儿科、医学遗传科、儿外科、麻醉科、临床病理科、检验医学科、放射科、超声医学科、康复科、口腔科11个专业基地)、国家级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全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示范基地、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准入中心、卫生部母乳喂养培训基地等8个国家级专项技术培基地(中心),通过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资格认定及国家辅助生殖技术PGD、AID项目认证,获评全国人流后关爱(PAC)区域示范医院。设立广东省新生儿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广东省地中海贫血诊断中心、广东省妇幼安康工程产前诊断技术指导中心、广东省产前筛查与诊断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出生缺陷综合干预中心、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广东省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广东省儿童重症救治培训基地、广东省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广东省儿童早期发展示范基地等10余个省级技术培训中心(基地)。医院目前拥有广东省医学(临床)重点学(专)科10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硕士、博士培养点各1个。作为全省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中心,承担全省妇女儿童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培训、妇幼卫生信息、科研、教学任务,妇幼危重症救治网络覆盖全省。 医院现有职工2097人,卫生技术人员占比90%以上。副高以上(含副高)职称330人,硕博士学历639人,硕士生导师30人,博士生导师10人。任职国家级、省级学术机构专业委员会主委、副主委职务180多人次,逐步形成了一支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团队。2017年门急诊量262万人次,出院量5.9万人次,住院手术2.68万例,分娩量1.62万例。医院正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紧抓发展机遇,从建筑装备硬件设施、技术人才软件环境、高精尖核心技术研发等方面打造全国一流省级妇幼保健院、省级儿童医院、省级妇产医院。 近年来,医院接连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国家卫计委妇幼健康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妇幼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健康中国总评榜年度健康人文医院”、“全国平安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广东省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建设先进集体”、“广东省妇幼卫生先进集体”、“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窗口单位”、“广东省人民群众满意单位”、“广东省爱护儿童先进集体”、“广东省抗击非典嘉奖集体”等荣誉称号,荣膺全国省级妇幼保健院综合实力前三名。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0号
本院拥有 135个科室, 730位医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于1982年12月正式挂牌,2004年8月成立广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2013年6月医院正式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经过30余年的艰苦创业,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已发展成为人才队伍齐备、学科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科教成果丰硕、诊疗设备先进、医疗服务完善,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和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成为广州市重要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医学研究机构,广州市干部保健基地。医院由院本部、番禺院区和西院区组成。 医院本部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核心地区,双地铁昌岗站上盖。医院三个院区总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93万平方米,实际开放病床2500余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12个医技科室,附设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以及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职工人数3247人,其中高级职称63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双聘院士2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名、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1名。近100人次在省、市学术团体各专业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2017年全院门诊总诊疗303万人次,年收出院病人近7.9万人次,全院住院手术超过4万人次。 医院学科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专科特色突出,在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疾病、慢性疼痛防治及肾移植、外科微创手术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疼痛科、过敏反应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内科、急诊科、普通外科、康复科、医学检验科、胸外科、肾内科、医学影像科、眼科、内分泌科和呼吸内科、疼痛科、过敏反应科等16个专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2个临床专业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2个专业为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医院拥有最新一代伽玛射线立体定位治疗系统、全飞秒激光机、3.0T医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640排全身高速螺旋CT、双C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术中放疗手术系统、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等一批先进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总价值约7.8亿元。 广医二院负责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二系、医学影像学系、麻醉学系的教学工作。承担了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我院共有博士生导师44人,硕士生导师121人。内科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内科学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还拥有一批省市精品课程。拥有住院医师规范化规培基地27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1个,协同医院2家。 过去的十年,医院科研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临床医学为广东省教育厅第九轮攀峰重点学科,神经内科为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学科,内科学(心血管病与心血管药理)和临床检验诊断学为广州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外科学为广州市属高校重点扶持学科,急诊医学科为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神经科学研究所实验室被评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实验室;过敏反应与临床免疫重点实验室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疾病研究实验室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近五年获各级课题立项共计629项,资助经费7810.4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74项。 医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宗旨,坚守“仁爱、精诚、团结、创新”的院训,发扬“艰苦创业、求真务实、勇于开拓”的广医二院人精神,实行全方位优质医疗服务。以“更好的质量、更好的服务、更好的环境、更合理的费用”为目标,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以严谨的作风、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病人遍及省内外、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医院被国家卫生部评为“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荣获广东省“文明医院”、“百家文明医院”、“白求恩式先进集体”及“广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广州市最受欢迎三甲医院”、“广州市医保信用‘AAA’级定点医疗机构”等荣誉称号。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亚运城,前身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6年经广州市编委及广州医科大学批准,整体并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占地面积82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设有门诊部、医技楼和住院大楼。开设住院病区12个,现有床位500张,承担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急诊急救、教学科研等任务,主要为番禺、南沙等地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保障服务。广医二院对番禺院区实施“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战略,采取“垂直管理”模式,促进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延伸。番禺院区现以器官移植、急危重症救治、放射介入和微创手术治疗、肿瘤综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为特色,努力成为番禺区医疗卫生事业重要支撑力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西院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广纸路,前身为“广纸医院”,2012年依广州市政府文件规定整体移交划转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西院区直接管办南石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广州市唯一一家由三甲医院直接管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设有门诊部、预防保健科、住院部、医技科、中西药房、综合办公室5个科室,开放床位75张。服务范围16个居委、常住人口9.63万。广医二院依托西院区率先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实现了疾病“分级诊疗、急慢分治”,促进了三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三级医院服务,得到了市、区有关部门的一致好评并予以推广。2015年,广医二院以其三甲医院的雄厚技术实力和优势在西院区新建两个病区,设床位50余张,弥补目前社区眼科、康复专业人员匮乏、治疗手段单一的缺陷,进而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