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珠玑路16号
本院拥有 203个科室, 392位医生
广州市中医医院座落在有“西关”之称的荔湾区黄沙地段,与风景秀丽的沙面、白鹅潭相邻,交通便利。医院始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56年经市政府命名为“广州市第三人民医院”,1960年更名为“广州市中医医院”,2004年成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2007年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名院创建单位。2009年被纳入亚运定点医院。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下设同德门诊部和五羊门诊部两个分支机构,广州市中医中药研究所设于院内。 医院占地面积7696平方米,业务用房34000平方米,目前实际开放病床数近500张,具有高级职称医疗专家120余人,省、市名中医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共44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1人,第四批全国名医带徒指导老师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培训对象”1人,广东省中医名医培养对象11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14人,广州市卫生局局管优秀科技人才2人。 医院拥有全身螺旋CT机、大型血管造影机等现代诊疗设备,医疗设备资产达1亿元以上。设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肿瘤内科、血液内科、外科、神经外科、肛肠科、脉管炎科、综合ICU、骨科、妇科、儿科、急诊科、针灸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专业科室20多个,专科(专病)80多个,医疗技术、教学科研力量雄厚,承担各级科研课题近百项,获多项科研成果奖。目前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建设单位2个,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专病)9个,广州市卫生局1357工程重点中医专科(专病)7个。广东省中医名科1个,广州市中医名科建设单位3个。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253号
本院拥有 155个科室, 375位医生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是国家重点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的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坐落在广州市美丽的珠江南畔,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甲综合性医院。医院创建于1947年,历经华中军区后方医院、福州军区野战医院、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等发展阶段,2004年8月,随第一军医大学整体移交广东省。医院现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5万平方米。编设专业科室54个,教研室30个,核定床位2000张,儿科分院即将建成。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国家“十二五”首批综合实力品牌医院、国家卫计委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公立医院改革对口联系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广东省首批社会医疗保险和社会工伤保险指定医疗机构、广州市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最高信用等级评定“AAA”级单位,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家改革创新医院、全国首批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军“白求恩杯”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广东省用户满意工程先进单位、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标兵示范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医院在神经外科、骨科、儿科、耳鼻咽喉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等领域形成了鲜明技术特色,优势技术达到了国际、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个(儿科、神经外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骨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中医科),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心血管内科、骨科、妇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儿科重症、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检验医学科、儿科、胸心外科、肾内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肿瘤科、眼科、临床护理、康复医学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广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个(颅脑外科、高压氧),广东省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1个。医院拥有国家级、省级培训、干预基地9个(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卫生部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卫生部首批四级妇科内镜手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项目基地、中残联康复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神经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全国康复医师专科培训基地、广东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医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及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国家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创建于1985年的医院谊侨楼特需医疗服务中心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提供对外高端医疗服务的窗口,已收治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10万余人次,深受港澳台同胞及全球侨胞、国际友人的欢迎。医院拥有一支专家名医、青年才俊优势互补、梯次搭配的人才队伍,以一流的质量、精湛的技术和良好的信誉,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现有教职员工3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0余人,医疗主系列硕士以上学历人员超过90%。设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1个。拥有临床教师近1000名,研究生导师130余名,博士后合作导师13人。“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各类课题632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1项,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1项、重点项目2项。新增重点科研平台8个: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1个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医院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服务重细节、关爱满珠江”的服务理念,以一流的质量、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信誉,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级甲等 专科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金穗路9号
本院拥有 745个科室, 730位医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以下简称“市妇儿医疗中心”)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妇女儿童医院,由原广州市儿童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广州市妇婴医院)、广州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指导所整合而成,为市副局级事业单位。目前开放床位数1500余张。2017年全年门急诊量470万人次,出院病人136071人次,分娩量33817人,在复旦最佳医院综合排名中连续6年进入百强。市妇儿医疗中心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非直属)、南方医科大学教学实践基地、暨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建立了广州医科大学儿科学院。目前拥有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3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学科)7个,广东省“十二五”医学重点实验室2个;拥有国际标准的百万级生物样本库,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生队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全世界规模最大之一的妇幼队列研究平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了11个独立实验室,从全球引进PI13名,在站博士后70余名;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5项;发表SCI文章175篇,影响因子数约627.23分,在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位列儿童专科第9名。市妇儿医疗中心通过了国家电子病历评级6级和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五级乙等评审,并于2016年通过国际HIMSS EMRAM住院及门诊双7级评审,是国内首家推行移动挂号、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和“先诊疗后付费”的智慧型医院,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报道,被评为2015-2017年全国优质服务发挥信息优势示范医院。医院借助大数据实时分析挖掘技术,实现了疾病风险的智能预测和疾病种类的智能诊断,成果于2018年在世界顶级期刊《Cell》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标志着该科研成果在医学大数据及医学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市妇儿医疗中心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费城儿童医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堪萨斯儿童慈善医院等国际一流儿童医院地接了姐妹医院,在诊疗技术交流、特殊病例诊治、儿科人才培养、儿童健康研究等方面搭建了重要平台。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机场路16号大院
本院拥有 204个科室, 1055位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创建于1964年,2015年获批成立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是我国高等中医药临床教育、医疗、科研重要基地之一,为全国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示范中医医院、首批广东省中医名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岭南医学研究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单位,心血管科等6个专科被确定为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是全国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最多医院之一。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道德先进单位”“全国中医药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人文爱心医院”“广东省文明单位”等称号。1994年无偿救治身患股骨头坏死的好军嫂韩素云事迹饮誉全国,受到时任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医院占地面积5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编制病床2200张,设有46个临床科室,门急诊各专科开设齐全。年门急诊量280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7.7万人次,急诊量在广州市所有医院(含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名列前茅。医院现有职工2600余人,拥有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以及首批全国名中医欧阳惠卿等为代表的一批全国知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包括2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6名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35名广东省名中医、40名广东省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高级职称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500多名,是全国中医技术力量最雄厚的中医院之一。 拥有一批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重点学科/专科群,其中国家二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牵头建设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脾胃病科、妇科、肿瘤科、临床药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急诊科、内分泌科、耳鼻喉科、骨伤科、肿瘤科、妇科、心血管科、针灸科、脾胃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学、临床药学),是国家重点专科专病单位数量最多的医院之一,多个专科专病成为全国协作组组长或副组长单位。建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2个,全国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2018年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多个国家级、省级培训基地落户我院,包括: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培训基地,是目前仅有的四家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之一;全国胸腔镜心脏手术技术培训基地,是中国医师协会指定的三家全国培训基地之一;全国麻醉中医理论与实践培训基地,是全国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全国区域神经阻滞培训基地,是广州唯一一家培训基地;全国首家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骨病防治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膏方人员培训机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首批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全国首个省级中药监管科学研究基地;广东省第一批血液透析培训基地;广东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等。 医院在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防治病毒性疾病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战斗中,我院作为广东省中医治疗非典专家组组长单位,成功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愈73例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人,取得了“抗非”战役的“三零”(零死亡率、零院内感染、零后遗症)战绩,受到省、市政府的表彰,中医的疗效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赞赏,医院应邀在香港、台湾等地区推广传授治疗“非典”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战斗中,我院发挥中医智慧、贡献中医力量,派出医护人员、检验技师驰援湖北、香港奋战抗疫第一线;派出科研攻关团队前往武汉,开展武汉地区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方药研究。 作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和广东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培训基地,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以“把我院打造成为既是群众就医场所,又是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阵地”为目标,形成了我院的中医药文化价值观、行为规范、环境形象三大核心体系。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大力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以“精诚”文化引领,不断深化“以民为本、厚德重生、精勤不倦、传承创新”的文化自觉,将“精于术、诚于品”作为每位员工的职业追求,聚力打造“大师平台、名医摇篮、百姓医院”,努力建设百姓满意医院。医院每年在媒体上刊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等宣传报道达500多篇次,现为中国中医药报社驻广东记者站的挂靠单位。 我们将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医院宗旨,以“传承创新,精诚至善”为训,大力倡导“患者至上,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风范,竭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保健服务,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岭南中医药特色的大型现代化中医医院而不懈努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106号
本院拥有 147个科室, 1412位医生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创建于1946年,其前身为广州中央医院。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广东省人民医院已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型医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19年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获评最高等级A++,位列全国第10;2020年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总分891.8分,全国排名第15名,位列A+级别。获评2020年度医疗机构最佳雇主最受大学生欢迎医院。 名家手创 初心如磐 广东省人民医院首任院长李廷安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先驱。第二任院长钟世藩博士,也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是我国著名儿科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他拒绝国民党令其携带巨额资金连夜撤到台湾的命令,1950年将医院完整移交给新中国。 医院创建之初,大批名家聚集,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一代代省医人矢志不渝护卫人民健康,坚持不懈攻克疑难重症,屡次创造国内省内第一。1964年,成功应用国产Ⅱ型人工心肺机进行低温低流量分量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为中南首例。1972年实施全国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1975年成功完成国内首例主动脉瓣人工瓣膜置换术。198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人。1987年完成广东省内首例连体婴分离手术。1997年完成全国第二例、广东省首例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2000年实施全国首创经鼻腔蝶窦入路神经内窥镜下脑垂体腺瘤切除术。2006年多专科联合施行省内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2015年成功施行国内首例胎儿心脏病外科手术。同年完成国内首例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支持下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病变介入治疗手术。2019年开展全国首场AI+5G远程心脏微创手术。同年完成世界首例经股动脉TAVR+TEVAR一站式手术、全国首例孕妇微创心脏手术。2021年成功实施华南最小龄双肺移植。 精医卓越 呵护健康 医疗服务立足华南,辐射全国,主要医疗指标居全国前列。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广东省临床医学重点专科32个,擅长疑难危重疾病多学科综合性诊断治疗。近5年来,开展医疗新技术326项,完成包括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在内的9项国家和62项省级限制临床应用技术备案,四级手术占比35.78%。 2018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省卫健委的指导下,广东省人民医院入选首批“高水平建设医院”。医院以“强心、健肺、壮肾、敬老、安宁”学科建设为重点,优势学科带动平台、支撑性学科蓬勃发展。2019年心血管病专科入选省部共建“国家心血管区域医疗中心”;心血管外科连续10年复旦榜全国排名第3,心血管病专科连续7年排名第4;2020年余学清教授当选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2022年当选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亚太肾脏病学候任主席,创建全球首个智慧腹膜透析中心;肺癌创新性治疗模式改写国际、国内指南,持续领跑国际水平,2021年吴一龙教授入榜“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临床医学学科”前10名。2019年新增肺脏和肝脏器官移植执业资格,成为同时拥有心、肺、肝、肾4种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院之一。心脏移植手术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3,跻身成为全球前10的心脏移植中心,2020年获批国家卫健委颁布的“心脏移植医师培训基地”。 广东省人民医院东病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干部保健基地,长期致力于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较大的集医疗、保健和科研为一体的老年医学中心。 2018年作为全国首家政府主导创建的5G应用示范医院。依托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拥有智慧病房示范区、智慧医院展示大厅、3D数字院史馆、智慧急救、智能导航导诊等智慧医院应用。2020年度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获评“五级乙等”。 科技创新 强国强医 坚持以“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前列、部分领域世界领先”为目标,搭建高精尖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现有基础研究中心1.2万平方米、临床研究中心3000平方米、大数据中心2200平方米,投入科研设备1亿多元,启用生物标本库新平台,整体接收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粤港澳慢性肾病免疫与遗传研究联合实验室”入选首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2008年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恢复成立。近年大力推进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建设,多个院士联合实验室入驻,建设广东省大卫生健康科学中心,推动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医学创新转化。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医药转化服务中心,启动院、校、企、研合作新机制,打通临床转化“最后一公里”。 对外交流与合作活跃。先后与美国克利夫兰诊所、梅奥诊所、麻省总医院、以及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医疗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全职引进欧洲急诊医学会前任主席、法国雷恩大学阿卜杜勒·贝卢(Abdelouahab Bellou)教授为急诊医学学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国际一流的急诊医学中心。 汇育英才 集聚伟力 通过“拔高顶部、壮实腰部、夯实底部”的人才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实施“五个五”、“五个三”、双青人才计划、后备人才培育等杰出人才奖励计划,激发人才活力与潜能。近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119人(全职97人),其中国家级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15人。学术队伍中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10人、硕士生导师170人,近5年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280人。 作为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现有临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有18个学科可招收博士研究生,21个专业可招收硕士研究生。共设立22个教研室、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7个、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基地7个、国家级住培骨干师资培训基地4个、省级住培骨干师资培训基地7个、广东省住培专业重点基地4个。2019年成为广东省名师带教工作站,进修医生来自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承担华南理工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汕头大学等多所院校理论教学和实习带教任务。 履行责任 永葆本色 不忘“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扶贫攻坚、对口帮扶、支边援外、应急抢险、抗震救灾和抗击疫情等方面体现责任与担当。在历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始终冲锋在前。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支援武汉、荆州、北京、马来西亚、塞尔维亚和香港、海南等地抗击新冠病毒,危难时刻不改医者本色。 对口支援工作辐射新疆、西藏、青海、云南、江西、广东、广西、贵州等多个省份,作为组团式援藏牵头医院,勇挑重担,众志成城助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三甲。以驻点帮扶为主、远程医疗为辅,帮助基层医院不断提升医疗质量,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受援地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优化医疗布局,创新管理运行模式,托管赣州市立医院,成立江西省首个“城市医疗集团”,与江西省政府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与河源市人民医院签署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一对一”帮扶合作框架协议。 自1951年医院组建医疗队支援抗美援朝,国际支援的脚步从未停歇。足迹遍布南太平洋岛国、非洲赤道几内亚和加纳等多个国家,为国家外交大局无私奉献,展现省医担当、大国担当。 党建引领 文化铸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政治性、坚持人民性、坚持创新性,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构筑党建“12345”工作体系,即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一个中心”,贯彻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和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二条主线”,推进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高品质服务“三高工程”,培育有政治高度、有创新锐度、有人文厚度、有为民温度“四有员工”,聚焦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执行力、文化凝聚力、廉洁自律力“五力建设”。 开展“党建课题”创新研究,推进“双带头人”、头雁工程,建设“先锋支部”,通过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完善全覆盖、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开展“百个网格化党小组办百件惠民实事”、“仁心践初心”乡村振兴与对口支援等活动切实服务群众。连续三年编纂《社会责任白皮书》,结出《生命河流摆渡人》、“人文省医,志愿同行”志愿品牌、“百问不如医见”科普品牌等文化硕果,彰显“人民医院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涌现出一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医德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先进典型,省医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铸炼了特色鲜明、历久弥新的省医文化,凝聚全院员工力量。 奋进新征 再建新功 征程万里风正劲,砥砺奋进向未来!作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的排头兵,医院正瞄准国际医学前沿、国家战略目标,以“学科、平台、人才”三大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医学科研创新能力,引领医疗健康事业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驱动,聚焦科研创新转化,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汇聚的地缘和人才技术优势,促进“产、学、研、医”全方位融合发展,为建成国家医学中心而努力奋斗! 广东省人民医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安排,按照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工作要求,与时俱进深化“1+1+9”工作部署,以国际视野、战略高度、前瞻性规划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断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为争创全国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健康中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151号
本院拥有 277个科室, 690位医生
1903年 中法韬美医院 1951年 广州市工人医院 1969年 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1974年 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1981年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13年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于1903年,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医院。2018年入选为广东省“登峰计划”首批单位、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2020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2021年,大坦沙院区成为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承担着省市乃至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禽流感以及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广大群众信赖,享誉海内外。2020年,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2020年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我院排名全国第28位,呼吸专科连续12年专科排名第一。 目前,医院开设三个院区,包括沿江院区、大坦沙院区、海印院区,设有44个临床科室、18个医技科室。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3人、珠江学者4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等高级别人才。 目前,医院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个[内科学(呼吸病系)];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呼研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耳鼻喉科,器官移植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肺病专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感染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学科、耳鼻喉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器官移植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 医院注重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人文技能教育,主要承办南山学院、临床医学一系的本科教学工作,设有内、外、妇、儿等23个教研室及24个住培专业基地,承担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成人教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 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医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专科门诊服务等便民措施,通过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医院还大力开展帮扶工作,现与广东省百余家基层医院签订支持和帮扶协议,多次赴西藏等地区进行巡回医疗活动,主动参与海外医疗援助工作。同时,医院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宣教活动,每年举办COPD日大型讲座义诊、肿瘤防治宣传活动、帕金森病友联谊会等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多宝路63号
本院拥有 163个科室, 433位医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位于广州市繁荣的西关市区,毗邻风景秀丽的“羊城八景”的荔湾湖畔,医院拥有多宝路和荔湾路(荔湾医院,原荔湾区中心医院)两个院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广东省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广东省产科质控中心、广东省法医物证司法鉴定中心。广医三院也是国内最早的医院之一,还设有广州妇产科研究所和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学科齐全、特色专科突出、技术力量雄厚、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在广东省和华南地区均享有盛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国内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位于广州市繁华的西关地区,毗邻风景秀丽的荔湾湖畔。我院拥有多宝路和荔湾路(荔湾医院,原荔湾区中心医院)两个院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广东省级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广东省产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省级产前诊断专项技术指导中心、省级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资质,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和广东省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机构,获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第二批),贺林院士新医学临床转化工作站。我院还设有广州妇产科研究所和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学科齐全、特色专科突出、技术力量雄厚、多学科综合优势强大,在广东省和华南地区均享有盛誉。我院于1899年12月12日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原名为“柔济医院”,1953年更名为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转入广州医科大学后,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10多年,跨越三个世纪的风雨兼程,我院始终秉承“柔心济世尚道精医”的医院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办院宗旨,造就了享有“南梁北林”美誉的妇产科专家梁毅文博士、外科专家王怀乐博士等一代医学大师。妇产科是我国最早的妇产科临床医疗、教学基地之一,产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和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学科。1998年成立了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是华南地区成立最早、网络覆盖最广、技术最雄厚的孕产妇救治中心,重症产妇抢救成功率高达98%。妇产科医疗技术在行业领先,产科首创多种重症孕产妇救治模式,开展了全球首例“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型胎盘植入患者”的手术、复杂型胎盘植入子宫环形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妊娠合并疑难危重症救治诊疗技术为降低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妇科成立妇科微创诊治中心、宫腔镜诊治中心及宫颈病变诊治中心。生殖医学科在1989年诞生了国内第二例、广东省第一、第二例试管婴儿。是国内首批获得卫生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准入的单位之一,获准开展人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项目,是省内规模最大、成功率高、历史悠久的生殖医学中心之一。目前,我院新生儿科、临床护理是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器官移植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肝胆外科、胃肠外科、乳腺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中医科等学科在广东省、广州市内均有美誉,内镜、腹腔镜、微创、影像学介入等诊疗技术是医院特色。医院的“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等承担了区域内急危重患者快速救治工作。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学科学研究平台,1989年建立广州妇产科研究所,形成重症孕产妇临床救治与围产医学、生殖与遗传、妇科肿瘤为三大研究方向。现拥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建);1个广东省高校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高水平联合创新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广州医科大学DAMP研究中心。 2016年,成立再生医学与3D打印技术转化研究中心。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等资助项目400多项。创办了《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发表科技论文1400多篇,SCI收录论文200多篇,研究论著发表于顶级医学刊物《柳叶刀》,医院近两年均上榜自然指数(Nature Index)top100,妇产科入选2017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前二十。医院作为学校的第三临床学院以及直属教学医院,秉承“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有20个教研室,承担本科、硕士、博士、留学生等教学任务,妇产科学是二级学科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基地;现有博硕士生导师90人,拥有“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优秀教师”等优秀教师,组建了以第三临床学院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基地。全科医学是广东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为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名牌专业;内科学是国家精品课程、双语示范课程。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08年成为美国CMB住院医师培训改革项目协作单位,现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全科等20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每年接受100名培训住院医师,建有186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中心,配备了高端智能的模拟医学教学模拟设备。临床学院特色,是以百年文化资源为支点的人文医学素质教育,以及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妇儿精品课程和iSIM急救工作坊模拟教学体系。利用互联网+赋能,在广东省内高校率先自主开发了基于云端的第二课堂E--综合评价系统。多年年来为各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医学人才。目前,医院本部编制床位为1000张;设有50个临床科室、14个医技科室。医院员工2000余人,高级职称300多人;年门急诊量超200万人次、年出院病人4.5万余人次。医院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提升服务能力,获得了“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百家文明医院”“全国妇幼先进集体”“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广州市文明服务示范单位”以及“广州市职工创新示范基地”等荣誉。在“全省三甲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中,我院多项指标一直名列前茅。在“十三五”期间,医院将继续以崭新的风貌、坚实的步伐、不断的创新,向“建设优势学科国内领先、综合实力进入省内先进行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目标大步迈进!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盘福路1号
本院拥有 233个科室, 930位医生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899年(光绪25年),是广东省首批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经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加挂“广州消化疾病中心”。1997年挂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一人民医院,2017年挂牌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院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排名100强榜单”,并在“中国医院竞争力•省会市属医院100强榜单”位列前三,在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进入华南地区前20。 医院由院本部、南沙医院和鹤洞分院三个院区组成,坚持一院三区同品质医疗。院本部位于越秀山下,流花湖畔,东风西路主干道旁,环境优美。医院(含南沙、鹤洞)占地面积约18.05万平方米,医疗业务建筑面积24.79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约18.92亿元,编制床位2990张,2020年全院门急诊总诊疗217.15万人次,2020年出院病人7.86万人次。现有职工人数42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69人,高级职称74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4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8人。2019年医院荣获广东省“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和广州市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柔性引进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国家杰青、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优青等特聘教授、客座教授58人。 医院学科齐全,共有专业学科73个(其中临床专业学科56个,医技专业学科17个),其中消化内科、老年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消化病学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普外科、骨科、麻醉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儿科、烧伤科、肾内科、医学影像、肿瘤科、临床护理、检验科、急诊科等19个专科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分子医学及分子诊断实验室为广东省医学重点实验室;拥有1个国家消毒供应培训基地,拥有24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老年医学与普通外科学是国家试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院模拟医学中心是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医院专业设备总值近4亿元,拥有全身320排螺旋CT、MRI、DSA、PET-CT、达芬奇机器人等。 作为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共享华南理工大学的公共实验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工程转化中心等科研平台,助力提升医院科研建设发展。其中公共实验中心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已投资约5千万元,购置国际先进仪器设备100余台。设有基础仪器中心、影像中心、蛋白组学中心、病理和免疫学研究平台和代谢组学中心共五个实验中心。未来将投入2千万元添置更多的先进仪器设备,为生物医学相关研究方向如免疫学、纳米医学和肿瘤学、影像学以及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学科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近几年,我院获各级课题立项500余项,资助经费8000万元。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共发表SCI论文270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10分论文12篇。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列全国医院排名第94位,包含1项国自然重大研究计划。科研成果方面,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广州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广州市科普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和广东省护理学会第四届科技奖三等奖1项。学科建设方面,消化病学、医学影像与实验室诊断学、老年医学科获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医院与国外著名医疗机构和学术机构开展协作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和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医疗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医院讲学及开展技术项目合作研究,主办、协办各类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医院还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每年选送中青年技术骨干出国研修培训1-3年,至今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近百名。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医院客座教授。 近年来,医院进入高水平建设新征程,人才队伍素质大步提高,医疗指标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交流和社会影响日益扩大。2019年医院获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授牌,医院检验科顺利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评审,多学科诊疗工作案例获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全国医院擂台赛总决赛银奖。医院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与西藏、新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7省共20余家医疗机构结成对口帮扶关系。2021年医院获评“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医院以广州消化疾病中心为龙头,构建了具有引领效应的一批高水平专科群如广州老年疾病诊疗中心、广州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广州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中心、广州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广州老年骨科微创诊疗中心、广州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广州血液净化中心、广州分子诊断中心等。多方发力,团结一致,孜孜以求,按照省市各级领导的要求,保持战略定力,依据高水平医院建设目标及进度,着力发展前沿医疗技术、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集聚拔尖医学人才、打造一流医学学科、率先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和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健全监督机制;全面发力,强劲发展,将市一医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研究型综合医院,助力百年名院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省一起勇攀高峰!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与南沙区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兴建,是南沙区目前唯一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于2008年开业,纳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体化管理。医院总占地面积10.05万平方米,开设床位1000张。目前医院配备价值近4亿元的先进医疗设备和精密仪器。南沙医院的开设完善了南沙地区的医疗服务配置,立足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鹤洞分院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首家直属分院,是芳村地区一所以五官科为主的专科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与总院共享CT、MR等大型医疗设备;全院实行电脑网络化管理,并利用光纤与总院联网,可实现各项诊疗数据共享和远程会诊。
三级甲等 中医医院 公立
总院: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大德路111号
本院拥有 416个科室, 1268位医生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研修院)始建于1933年,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被誉为“南粤杏林第一家”。目前,医院已发展成为一家拥有大德路总院、二沙岛医院、芳村医院(广州市慈善医院)、珠海医院、大学城医院、琶洲医院(广州和睦家医院)六间医院及广州下塘、天河、罗冲围三个门诊部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研修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落户我院。医院还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年服务患者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同行前列。2017年医院年门诊服务患者量达到712.6万人次,年收治病人12.6万人次。医院床位超过3000张,拥有超过15亿元的现代化医疗设备,每天调剂处方3万余张,每天中药饮片使用量超过12吨,是全国年服务患者人数最多、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医医院。 医院积极探索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医院的运行机制,使医院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医院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经验获肯定,被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中医系统推广。医院入选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突出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做法和经验获得全国推广。 医院致力于人才培养,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中医药人才汇聚的洼地和名医辈出的摇篮。医院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实施育人工程,致力于培养名家大师,在全国率先实施“师带徒”,首创跨地区拜师以及“脱产跟师”“集体带集体”“一代带二代”等师承模式,在院内成立名医工作室、岭南中医流派工作室等,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梯队。目前,共有128位全国名医在院带徒,其中国医大师29人,一大批备受患者追捧及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中青年专家不断涌现。医院拥有邓铁涛、禤国维2位国医大师,刘茂才、林毅2位全国名中医,以及37位广东省名中医,11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医院坚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形成了“病人至上 员工为本 真诚关爱”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的发展理念。成为全国中医系统拥有最多重点专科/学科的医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2个,以及3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医院始终将“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作为发展的主旋律。成立了名医工作室、传统疗法中心,努力挖掘整理古文献中的精华,努力挖掘整理全国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独到技术,努力挖掘整理本医院优秀中医药人才的经验,努力挖掘整理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不断挖掘整理民间安全有效的单方、验方。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医院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中医药特色技术筛选与评价中心。医院探索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疑难病的疗效,组建了全国首家“中医经典病房”,成为全国首批中医诊疗模式创新试点;探索中医药在预防保健领域的优势,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治未病中心”“中医慢病管理中心”,逐步形成了未病、欲病、慢病三个层次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岭南传统天灸疗法”“岭南陈氏针法”系省级非遗项目,疗效肯定获百姓点赞。 检验中心是全国第一批通过ISO/IEC17025校准实验室和ISO15195参考实验室认可的单位,是全国首家通过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的医院检验科,检验结果得到国际互认。 医院专科影响力辐射全省乃至省外。与160多家医院建立协作医院关系,辐射四川、重庆、湖南、广西、新疆、内蒙古等17个省市。牵头组建16个专科医疗联盟,与广州市4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合作模式。 全国首建智慧药房。在线预约挂号、缴费、查询检查结果、中药代煎及配送,通过互联网+,使患者就医更加方便。 科研创新与对外国际合作硕果累累。医院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典、加拿大、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香港、澳门、台湾等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拥有六个国家级基地(研究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临床流行病学应用研究室、药物临床试验中心(GCP)。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立的第一家海外国际合作基地——“中澳国际中医药研究中心”、中国-瑞典中医药中心,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近五年来,主持140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省部级课题500多项。 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开办中医学、临床医学两个专业,拥有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8个;在校生3112人,其中本科1596人、硕生762人、博士203人。医院在技术上追求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追求尽善尽美,在信誉上追求诚信可靠,涌现出了如抗非烈士叶欣等先进人物,在广大老百姓心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和点赞!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行业示范点、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一系列荣誉。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等各方领导高度评价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成效,多次赞誉广东省中医院为“全国卫生系统的一面旗帜”! 新时代!新征程!今天,广东省中医院人正朝着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典范而努力奋斗!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广州大道北路1838号
本院拥有 225个科室, 1130位医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医院创建于1941年,2004年8月随大学由军队移交广东省。南方医院综合排名在国内权威排行榜中稳定在15名左右,有15个专科进入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复旦版)前十或得到提名,是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登峰计划”首批重点建设单位和国家区域中医(风湿病科)诊疗中心。 医院现下辖院本部、增城分院、知识城院区、白云分院、江高院区、太和分院等。院本部坐落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山东麓麒麟岗上,拥有广东省花园式院区,曾被评为“全国部门造林绿化400佳单位”。现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5.8万平方米;展开床位3601张,医疗设备总值近14亿元;2018年门急诊量325.46万人次,年出院人数11.9万人次。增城分院地处广州市东部国家级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正式开业,规划床位1500张,致力于打造为“流程智能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优质化“的智慧型三级甲等医院;江高院区地处广州西北部,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新西兰传教士开设的普惠医院,院区建筑中西合璧,环境优美,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展开床位360张,开设有老年病科、介入科、精神心理科、健康管理科等。 医院设置诊疗科目111个,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内科学(消化系病)为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骨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4个,国家中医重点学科4个;设有器官衰竭防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慢性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高等院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南方消化病研究所、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达31个,临床医学获评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口腔临床医学获评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器官衰竭防治研究”项目被评为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和“古中医疑难杂症治疗中心”。涉外医疗中心惠侨楼创办于1979年,先后共收治了91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余名海内外各界人士,199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疗惠侨科”荣誉称号,并获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嘉勉。 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27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03人,博士生导师118人,硕士生导师131人。有115人担任省级以上学术团体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职务,有28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医院在消化病诊治、肾病的综合治疗、血液病治疗、心血管病诊治、肿瘤综合和生物治疗、肾、肝及多器官联合移植技术、神经病学与颅脑外科、显微创伤外科、骨科技术、介入诊疗技术、大面积烧伤救治、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整形美容、围产医学与辅助生殖、影像诊断、药学等方面形成明显的技术特色与优势。医院的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可与广东、云南、海南等省的20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远程医学会诊。
三级甲等 综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东路183号
本院拥有 107个科室, 290位医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地处广东省省会广州市,是国家重点大学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附属医院,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医院始建于1910年,前身为广东公医医学专门学校附设公医院,历经百年沧桑磨砺,2001年更名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和国家爱婴医院,由院本部、东院组成(院本部位于广州市中心越秀区,东院位于广州市东部黄埔区中心地带),是华南地区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的重要基地,素以“技精德高”在我国和东南亚一带久负盛名。 技术力量雄厚,医疗成就卓著 医院现有职工5869人,正高职称277人,副高职称513人、中级职称1158人;年门急诊量突破490万人次,开放病床2850张,年住院手术人数达7.18 万人次,出院人次达10.61万人次,病床使用率达95%以上,直接服务病人的范围从广州、广东走向华南地区,并辐射全国、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长期以来,医院充分发挥医疗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不断采用各种新技术成功诊断、治疗和抢救了许多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如:成功开展国内首例肾移植手术、首例断趾再植手术;成功实施世界第八例、中国第一例连体婴分离手术;成功实现国内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的诞生;成功施行三足婴矫正手术、全国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被评为2001年中国卫生界十件大事之一);成功实施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手术、首例多器官移植手术(被评为 2004 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之一);成功实施国内首例、世界罕见胸腹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治疗手术;成功开展全球首例异基因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术;成功施行国内首例最小年龄心肺联合移植手术、国内首例母子亲体小肠移植术、国内首例在心跳不停的情况下切开心房取出癌栓术、国内首例双胎输血综合征宫内治疗术;成功救治华南地区首例、国内罕见巨大颌骨肿瘤患者;成功开展DBS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达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发现全国首例 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成功施行世界上年龄最小幼儿(17月)巨大腹主动脉瘤术;成功实施华南地区首例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手术、亲属活体双肝移植术、国内首例保留胰腺器官簇移植术等,这些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医疗界填补了许多空白。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评审发布的2013年度最佳医院排行榜(综合)中,医院位于全国前10名;在北京大学于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共19个专科)中,我院14个专科进入前15名,数量位列广东第一、全国第四。 教书育人为本,教学业绩斐然 医院是中山大学最大的临床教学基地,承担医学本科40 %以上的临床教学任务及大量的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任务;代管中山大学麻醉学系、检验学系、影像医学系、康复运动医学系等 4个医学专业,对口管理澳门镜湖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市人民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等11个校外临床教学基地。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在职博士生导师155人,硕士生导师274人(其中基地医院硕导39人)。近十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梁力健)、宝钢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师6人,省级名师 2人。每年聘请国内外知名大学客座教授、特聘教授80多名。在院研究生900多人,每年招收博士生约100人、硕士生约200人,其中部分为港澳台地区及外国留学生。医院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外科学),精品共享课国家级2门(外科学和放射影像诊断学)、省级 8门(病理学、内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康复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妇产科学和肤性病学)、校级3门(临床麻醉学、骨骼肌肉系统物理治疗学和麻醉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基地1个,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 28个、诊疗技术培训基地13个、进修基地13个,广东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3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4个、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个;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及香港外科学院培训基地1个;年均承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130多项,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生近1100人。 学科设置齐全,专业设备先进 医院设有31个大科,100个专科,其中肾内科、普外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和耳鼻咽喉科等5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为全国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最多的单体医疗机构之一);拥有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麻醉科、妇科、产科、专科护理、病理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手外科、耳鼻咽喉科、呼吸内科、 神经内科 、肾病科、普通外科、烧伤科、急诊医学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变态反应科、器官移植科、临床药学、医学影像科、骨科、医学检验科、神经外科等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居广东省内单间医院获评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之冠,并在全国所有医院中排名第四),妇产科、儿科、泌尿外科等28个省重点专科;且世界卫生组织(WHO)康复中心、国际体外反博研究中心、亚太地区无创通气治疗与培训中心、广东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广东省ICU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广东省血管外科科研中心和广东省器官捐献研究培训中心等多个社会医疗组织均设于本院。医院拥有各类一流的重症监护病房和规模庞大的血液净化治疗中心、体外反博治疗中心和腹膜透析中心(居亚太区第一,世界前三),为抢救治疗各种危重病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医院拥有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系统(PET-CT)、医用回旋加速器、64排螺旋CT、3.0T核磁共振成像仪(MR)、全数字平板探测器血管造影系统(DSA)、双探头发射性计算机断层系统(SPECT)、数字化X线胸片摄影系统(DR)、2微米激光手术系统、电子彩色超声内镜系统、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乳管内视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等大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科研成果累累,学术成就突出 科研成果累累,学术成就突出。近五年来,医院承担的各级科研项目呈逐年增长态势,共承担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计支撑计划(1项)、“863”项目(1项)、“973”课题(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项)、国家自然优秀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重点项目(1项)、NSFC-广东省联合重点项目(2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卫生部行业公益项目(1项)、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4项)等重大及重点课题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千余项,立项科研经费近3亿元;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共获得专利授权数20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并成为广东省专利管理试点单位;学术论文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发表数逐年增加,论文被引用数和SCI收录数位居全国医院前列,尤其是SCI论文发表数更是连创新高,2010年至2014年期间,我院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的SCI收录论文共1500篇,其中2011年医院肾内科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收录在国际著名杂志《Nature Genetics》,SCI影响因子为36.37;2013年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团队成果收录在国际著名杂志《The lancet oncology》,SCI影响因子为25.1。目前医院拥有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和4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在中华医学会中,拥有前任主任委员1人,主任委员1人,候任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5名,各分会常委8名,学组组长2名,学组副组长10名;在广东省医学会中,拥有主任委员15人、副主任委员42人,充分展示了医院在国内、省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医院主办和承办有《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影像医学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和《现代临床护理》8份国内有影响的医学专业杂志,且与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瑞典等20多个国家的医院建立了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主办10 多次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 品牌赞誉如潮,社会效益显著 近十年来,医院在注重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赢得社会的充分肯定与赞誉。医院于2001年获评为省百佳医院;2003年获评为广东省第八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省市抗击非典模范集体、全国科教文卫体工会系统抗击非典先进集体;2004年获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组织香港市民投票评为“香港人最信赖的中国内地医疗机构”;2006年获广东省环境保护基金会评为“省环保慈善单位”;2007年在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检查评比中,名列广东省5家受检医院首位;2008年获评为“2005~2007年度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先进单位”;获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评为“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获卫生部精神文明办公室等机构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获中国医药企业管理联合会和中国医疗质量监督委员会评为“全国十佳亲民医院”;获广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获广东省委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广东省教育工委评为“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获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医院于2002、2007年均获广东省直机关行风评议团评为广东省行风评议“满意”单位;于2006、2007年连续2年获广东省总工会评为“广东省模范职工小家”、2008年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小家”;2010年获中国医院协会创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专家组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获中国医院协会评为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先进单位、获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的第三届全国医院(卫生)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0、2011年均获中国医院协会科技创新三等奖;2011年荣获“广州十佳三甲医院”、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7-2014年连续8年获得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评为“最受欢迎三甲医院”;2013年度“医疗服务创新先锋”奖、2012年和2014荣获中国医院协会“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百佳)”等称号。 此外,医院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医院所付出的努力,也赢得了新闻媒体和广大社会群众的好评,如2006年《人民日报》华南新闻版刊发了我院《龙头医院平民情》等11篇专题报道,2007年《羊城晚报》刊发了我院《龙头医院平价医疗》等多篇专题报道,高度赞扬了我院在公益方面所作的贡献;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司委托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实施的2013年全国部分三级甲等医院质量安全情况年度评价报告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监测项目中,我院名列全国第一;2014年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首次发布的《中国医院微信影响力指数排名榜》中,我院位列全国第三;2014年中国公立综合性医院社会贡献度前50名排行榜中,我院位列全国前五名。 岁月悠悠,春秋代序 中山一院作为百年名牌医院,历经数代人为广东省、华南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得到了卫生界和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赏。而今,中山一院人将以百年院庆为新起点,携手社会各界人士,在新的百年征程上,继续秉承“崇德、敬业、求精、图强”的八字院训,肩负治病救人、教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改革与创新中,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坚持公益医院的办院方向,不断深化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医教研综合水平和整体实力,把中山一院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集临床医疗、科学研究、高水平教学和公益性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临床医学中心,为广东乃至全国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奏响华彩乐章!
三级甲等 中西医结合医院 公立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13号
本院拥有 103个科室, 383位医生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南方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是一所“以西医为基础,中医为特色,中西医结合为优势,肿瘤学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教学科研型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医院于2006年开业,已开设52个专业科室,是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政府规划建设床位为2050张(其中肿瘤床位600张)。 学科优势突出,中西医结合疗效最佳 1个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科脑病学、中医内科肾病学)、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心血管科、风湿病科、推拿科、脑病科)、1个广东省高水平重点专科(肝病科)、7个广东省中医药局重点专科(肿瘤科、肝病科、脑病科、风湿病科、针推康复科、治未病科、护理学)、3个广东省中医药局中医临床重点专病(中西医结合脾胃病、中西医结合肝病、中西医结合风湿病)。 医院大部分学科带头人均从南方医院等著名三甲医院引进,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7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72人,博士生导师33名,硕士生导师68 名。国家名老中医药传承导师4人,广东省名中医6名, 广东省名老中医药传承导师1人,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导师5人。医院坚持“博采中西,厚德精医”的办院宗旨,坚持传承创新并举,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坚持多学科联合会诊使病人得到最优治疗方案,最终达到1+1>2的最佳疗效。医院已建成一批中西医结合医疗特色鲜明的专科和专病,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肝病、脾胃病等领域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疗优势。同时建设有中西医联合查体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心暨国家治未病中心、国家和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传统疗法与康复中心三大中医特色平台,同时拥有先进的现代化诊疗平台和设备。 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是华南地区最受欢迎的肿瘤科 2013年南方医院肿瘤团队成功植入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肿瘤学科是医院的龙头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心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会长、广州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于金明院士、陈可冀院士、余艳红校长、黄庆道会长、徐庆锋局长和李梓廉副局长等领导和嘉宾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揭牌.JPG 2013年8月,于金明院士、陈可冀院士 、余艳红校长(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徐庆锋局长等领导和嘉宾为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揭牌 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其中客座教授8名(其中院士5名), 教授/主任医师1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6名,研究员2名,留学归国人员12名。现已建设肿瘤内科6个病区、胸部肿瘤科、腹部肿瘤科、妇瘤科、头颈肿瘤外科等多个亚专科,可开展手术、放疗、化疗、介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肿瘤治疗。肿瘤中心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荣登中国医院排名榜华南地区最受欢迎的肿瘤专科榜单。 牢记医者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作为一所在部队土壤诞生的新医院,自觉传承部队优良传统,继承红色基因,在履行使命和职责中展现社会担当。医院急诊科主任贺运河是省卫健系统“践行核心价值,弘扬大医精诚”的先进典型,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和“全国职工职业道德标兵”,被媒体称为“拼命医生”和“雷锋医生”,医院成立了一支近100人的“贺运河学雷锋医疗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们积极参加“名医广东行”大型健康公益活动,连续四年足迹遍布29个市、县共举办了59场大型义诊、18场大型健康讲座、为3万余名基层群众健康把脉,并向基层卫生机构推广中医适宜技术,相关活动被国家卫健委评为“亮点创新奖”。组建科普讲师团,积极参与健康媒体的线上线下健康公益活动,并先后举办多场防癌宣传周大型义诊活动和名医大讲堂等抗癌科普讲座,为百姓普及防癌抗癌的科学观念。医院多次在第三方满意度评价中位列全省前列,2018年医院被国家卫健委评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先进单位。 2018年,3月是急诊科主任贺运河被命名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一周年,医院为大力弘扬“大医精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成立了“贺运河学雷锋医疗志愿者服务队”。 医院地理位置优越,环境舒适宜人 医院地处广州市中轴线上,交通便利。医院大院是有着60年军队光荣历史的原广州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院内大树成荫,花团锦簇,小桥流水,独具岭南风格,中医药文化特色突出,是广州市少有的花园式大院和医养结合的理想健康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