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酒精滥用、吸烟、自身免疫性胃炎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可在胃内产生毒素和促进细胞因子表达,导致局部炎症反应,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
根除幽门螺杆菌通常采用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组成方案进行治疗。
2.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会导致胃黏膜下血流量减少,影响其防御功能,增加胃酸对黏膜攻击的风险,进而发生胃黏膜损伤。对于存在消化道风险者,可考虑选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代替传统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胶囊、美洛昔康片等。
3.酒精滥用
酒精可以刺激胃黏膜,使其出现充血水肿的情况,严重时还会诱发糜烂出血,进一步加重胃部不适的症状。患者应戒酒,若无法彻底戒酒,则需控制每日摄入量,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吸烟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可以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损害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了减轻胃部不适,建议患者尽早戒烟,以减少烟草对胃黏膜的持续伤害。
5.自身免疫性胃炎
自身免疫性胃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自身的胃壁细胞视为外来抗原而发起攻击所致。这种攻击可能导致胃黏膜的破坏和炎症反应,进而引发胃炎。针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补充缺乏的营养素,如维生素B12等,以及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可能加剧病情的食物,如辛辣食品。
针对慢性活动性胃炎,建议定期复查胃镜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改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