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出现病变,血流突然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缺血导致。导致心肌梗死的基本病因有心脏血管动脉硬化、狭窄、斑块破裂、诱发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1、心脏血管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当患有冠心病时,如果出现了冠状动脉硬化,可能会引起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堵塞冠状动脉。此时冠状动脉血流突然中断,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诱发心肌梗死;
2、狭窄:如果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了冠状动脉狭窄,当狭窄到一定程度时,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如果不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斑块破裂,引起血栓,进而堵塞冠状动脉,诱发心肌梗死;
3、斑块破裂:如果存在冠状动脉内的斑块,出现了破裂,可能会引起血栓,进而堵塞冠状动脉,会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进而诱发心肌梗死;
4、诱发心肌耗氧量增加:如果不进行处理,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进而诱发心肌梗死。
除上述原因外,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会诱发心肌梗死,如长期吸烟、饮酒、熬夜、高盐、高脂饮食等,会加重动脉硬化的程度,进而诱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主要的治疗方案是急诊的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手术。如果是慢性的心肌梗死,建议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遵医嘱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对于存在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控制原发病,遵医嘱应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