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微血管病变导致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贫血和肾脏损害所致,临床表现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皮肤紫癜、脏器损伤等。治疗上主要采取血浆置换、成分输血、免疫抑制治疗等,建议积极寻找病因,予以治疗。
一、病因: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是血管内溶血,外源性补体被激活,导致血小板聚集,微血管病变后导致血小板减少,同时,补体通过细胞毒作用引起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最终导致微血管病变。二、临床表现:
1、发热:微血管病变引起溶血性贫血,导致机体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出现发热的情况;
2、血小板减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机体凝血功能下降,从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可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
3、贫血:由于机体血容量减少,从而出现贫血的情况,表现为乏力、头晕等;
4、肾脏损害:由于肾脏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情况,部分患者会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三、治疗:
1、血浆置换:通过将患者的血液引入机器内进行血浆置换,将血液中的血浆和血细胞置换出去,改善症状;
2、成分输血:将含有高浓度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的血浆混合,然后输注给患者,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免疫抑制治疗:常用环磷酰胺、环孢素等药物,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减少抗体的产生,从而改善症状。
此外,还可采取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方法进行治疗,建议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恢复。